請選擇登入方式
  • 有哪些 原住民節日 原住民族祭儀年表 原住民祭典 節日 豐年祭 收穫季 飛魚季

  • 161

台灣原住民有16族之多,而每年每族也都會有自己的重要節日要過,像阿美族的豐年祭、賽夏族矮靈祭矮靈祭等等,這對原民來說同等我們平地人的新年,節日一定得過!本篇整理該年度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時間與放假日期,若於這期間去當地部落,也都會遇上一年一度的熱鬧場合喔。
 
 
 

2024年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時間
113年度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放假日期
族別 節日名稱 日期
阿美族 豐年祭 7/1~9/30
泰雅族 感恩祭 7/1~8/31
播種祭 12/20~25/2/28
排灣族 小米收穫祭 7/1~9/30
布農族 射耳祭 4/1~5/31
卑南族 年祭 12/15~25/1/5
鄒族 戰祭 2/1~4/30
小米收穫祭 7/1~8/31
魯凱族 小米祭 7/1~8/31
黑米祭
(茂林區多納里)
7/1~8/31
祈雨祭
(茂林區茂林里)
4/1~4/30
勇士祭
(茂林區萬山里)
10/1~10/31
賽夏族 矮靈祭 11/1~11/30
雅美族 收穫祭 5/1~6/30
邵族 祖靈祭 9/2~10/2
噶瑪蘭族 豐年祭 7/10~8/31
太魯閣族 感恩祭 10/1~10/31
撒奇萊雅族 豐年祭 8/1~9/30
火神祭 10/1~10/15
賽德克族 年祭 12/20~25/1/5
拉阿魯哇族 聖貝祭 2/20~3/10
卡那卡那富族 米貢祭 10/1~10/31
資料出自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

在該族歲時祭儀期間,有該族原住民身分的本人與其父母或配偶,可於期間擇一日放假(等同於國定假日)
 
 
113年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假.jpg 引用來源:原住民族委員會  
 
▌阿美族-豐年祭
豐年祭為阿美族規模最盛大且熱鬧非凡的節慶,它包含了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教育、訓練等功能,故豐年祭到現在仍在阿美族人心目中認為是一年中最神聖的祭典,也是族人命脈延續根源。

阿美族原為種小米的農業社會,以往每當小米收割之後,各部落分別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,以感謝神靈的恩惠,此即為豐年祭的傳統起源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
花蓮豐年祭→2024 花蓮原住民聯合豐年節!
  
  
▌泰雅族-感恩祭
泰雅族感恩祭是從傳統祖靈祭轉譯而來的名稱,由於泰雅族地理分布範圍廣闊,系統與語系繁多,故有Pslkotas、Smyus、Psyurak、Mahu等不同稱法。

當日各家男子到集合地點,由領袖帶領族人大聲呼喊,並獻上新收穫的小米酒、小米黏糕及瓜果等,感恩祖先一整年的護佑與豐收,也傳達對祖先的思念及對規範與禁忌信仰的敬畏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臺灣原住民文化知識網
  
 
▌泰雅族-播種祭
泰雅族播種祭的時間由商議後決定,會議中由前一年豐收的兩家各推派一人代表擔任主祭。
播種祭由兩位主祭攜帶小米糕與小米酒前往耕地,途中不與他人交談,先前往其中一人的農耕地進行儀式後,再往另一人的農耕地點進行同樣的儀式。儀式由主祭在耕地中以鋤頭挖出四個洞,分別播下種子,每挖一個洞時就講一個小米收穫良好者的名字,或講出教導自己播種gaga者的名字,讓善於種植小米者的gaga能讓該耕地豐收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
 
 
▌排灣族-小米收穫祭
排灣族-小米收穫祭.jpg 引用來源:原住民族委員會 傳統上排灣族部落以小米為主要主食,以小米生長週期發展出歲時祭儀活動。
祭典開始前,部落領袖、巫師及家臣等會至各家告祭祈福及kisatja(穀物稅),並加持各家的vusam(小米種),祝福族人來年平安與豐收;隨即執行pavadis(資源再分配)儀式,感謝神靈、友好聯盟部落及照顧弱勢者,並結合獵人集體狩獵與採集的食材,由部落ina(媽媽)們合作做成vawa(小米酒)、qavai(小米糕)及傳統料理等,舉行pakazelju(酬神)給神/祖靈過節後,舉辦kazelju(過年)儀式,族人會盛裝傳統服飾以歌舞聯繫情感與經驗交流,期許新的一年順遂與豐收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
 
 
▌布農族-射耳祭

射耳祭傳統祭典儀式,亦稱打耳祭,主要目的是以射耳儀式祈求狩獵豐收與農作收成順利,是布農人一年中最盛大隆重的祭典,具有強烈的團結精神之教育意義,象徵著對外射獵敵首、對內團結友愛。
 
在祭典之前,部落裡的成年男子須上山狩獵。所謂的射「耳」祭,指的是「鹿耳」,因為山鹿的體型比山豬、黑熊等獸類要來得大,凡是能獵得山鹿的人,都會被族人視為英雄,所以山鹿是布農族人狩獵時最想要獵獲的獵物,也因此射耳祭亦被稱為「鹿耳祭」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
 
 
▌卑南族-年祭
卑南族-年祭.jpg 引用來源:原住民族委員會 卑南族最盛大的祭典是以大獵祭為核心的序列儀式,含有「新年已經打開,舊的一切已經過去,大家要抬頭向前邁進」的期許,因此有的部落也會以年祭稱此一系列的儀典,時間多在聖誕節前後至元旦。

大獵祭期間除了進行成年儀禮,亦會辦理部落集體的除喪、慰喪儀禮,為年度內的喪家卸下須遵守的禁忌,重新納入部落正常生活,是族人身分轉換與生命再生的重要機制,同時也是除舊佈新的時刻,透過層層儀式或行動,將過去一年不好的事物送走,迎接嶄新的一年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
  
 
 
▌鄒族-戰祭
對阿里山的鄒族來說,戰祭是他們和天神最直接溝通對話的宗教祭儀活動,其中包含了迎送戰神祭儀、道路祭、男童初登會所禮及成年禮等一連串的儀式。鄒族人以歌舞頌讚戰神以及祖先的作為,祭儀為期三天兩夜,族人在祭歌中學習族人的長幼秩序、歷史文化、社會倫理等智慧。

鄒族傳統部落生活中,男子的主要職責為征戰及狩獵,戰祭儀便是向戰神祈求戰力的具體儀式,藉此讓戰神佑助族人,並砥礪族人之志氣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臺灣原住民資訊資源網


▌鄒族-小米收穫祭
鄒族是多神靈崇拜的民族,生老病死與社會生活都在神聖儀式下鋪陳,藉由儀式提升自我身分與民族認同,也凝聚部落族人的向心力,在多樣的傳統祭儀中,戰祭及小米收穫祭為每年鄒族的祭儀假日。

小米收穫祭在族人信念中是非常重要與神聖的,因為人與家族、部落與神靈之間的關係皆是透過儀式完成,儀式內容有釀酒、潔淨儀式、初收小米、迎接小米女神、共食及共飲儀式、收割最後的小米、送走小米女神,最後再做農作物及獵區的豐饒/豐獵儀式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


▌魯凱族-小米祭
魯凱族-小米祭.jpg 引用來源:原住民族委員會 小米是魯凱族生活糧食及結親聘禮、慰問喪家、房子落成時的贈禮,也是招待賓客、慶祝豐收、各項祭儀必要的材料,小米祭是形容小米播種到採收完畢的整個生長期。

小米祭儀當天各部落族人會穿著傳統服飾,並攜帶前一天準備好的傳統食物及當年收成的小米、水芋頭、紅甘蔗等到活動場地,到了中午再將這些傳統食物分享給所有參與的族人與外賓。
活動進行女子盪鞦韆時,其他在場的族人不分大小、男女有別,手牽手圍成一個大圓圈,伴隨著歌聲繞著鞦韆歡慶豐收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
  
▌魯凱族-黑米祭
黑米祭由部落頭目及耆老討論舉辦日期,再由部落祭司報訊及舉行祈福儀式,男人上山打獵、女人準備食物及祭品;當天族人會將pagai、butsen、溪魚、獵物、五穀雜糧等帶到大頭目家,耆老與大家族分配族人帶來的物品,展現部落分享的文化;事後族人會盛裝,隨著歌聲手牽手繞著中央的鞦韆歡慶豐收,並分享各家的物品、食物等,期待來年工作、農事、家庭生活都能順利。
 
整個祭典中,黑米傳情是族人最期待的活動,未婚男子會攜帶家中的pagai、butsen、abai、豬肉、烤魚等食物,送到心儀女子家中表示愛意,過程中大家會一起唱歌助興,希望能獲得該女子及家人的歡喜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 

 
▌魯凱族-祈雨祭
魯凱族-祈雨祭.jpg 引用來源:茂林區公所
祈雨祭的儀式分兩天進行,第一天是準備的日子,男人要上山挖毒藤、搭建鞦韆,以及製作捕魚的器具等,女人在家裡準備食材與木柴,以備祭典過後雨下不停,就沒有乾柴可以使用。
第二天進行祭典儀式與邀宴,儀式分兩階段進行,第一階段是祭司在凌晨三、四點時,單獨到前一天搭好鞦韆的地方進行祈雨,待祭司回家告訴大家儀式進行完後,族人就可以把暫時放在郊外的木材帶回家。
第二階段是下水儀式,時間大約在上午10時到下午3時,除了生病及懷孕的人以外,全村大小都要到河裡拍打水面或打水仗,讓濺起的水花打濕全身,之後就可以開始抓魚,抓到的魚要先將大的魚分給掌河權的頭目武家,其他的魚則集中後平均分配給每家每戶。

到了晚上,家家戶戶都會準備佳餚,請左右鄰舍、親戚朋友一同分享,有時也會邀請其他部落的親友來,如果家中有未結婚的年輕男子,父母也會送菜餚去心儀的女方家,同時探看對方小姐的反應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茂林區公所
 
 
▌魯凱族-勇士祭
勇士祭開始後,所有族人都必須到場參與,勇士祭同時也代表魯凱族成年禮,青年必須在所有族人面前報戰功,才有資格配戴百合花跟雄鷹羽毛,同時也被賦予,守護部落及薪火傳承的重要任務。在勇士祭中,跳勇士舞每一個抬腿、跳躍,都要用盡全力,必且全體一致,才能展現部落團結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臺灣原住民資訊資源網
 
 
▌賽夏族-矮靈祭
賽夏族-矮靈祭.jpg 引用來源:原住民族委員會 矮靈祭長達一個多月,流程有結芒約期、河邊會談、向矮靈告解及告祭祖靈、邀請矮靈共進晚餐、正式開唱、迎靈、送靈、除穢、折赤楊木、跳取芒草結、拉下赤楊木、答謝主祭家族等。
祭歌在矮靈祭中呈現賽夏族的信仰與語言智慧,內容闡述歷史脈絡與矮靈的叮嚀和教誨。

矮靈祭不是歡樂的祭典或豐年慶,禁止喧嘩,須以尊重態度參與,特別是主祭屋為神聖空間,不能進入主祭屋或擋在門口,阻礙神靈進出;而綁芒草結有驅邪避凶之意,外人參與祭典也必須由族人綁芒草於手臂、頭上、汽車等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 
 
 
 
▌雅美族(達悟族)-收穫祭
族人除了要藉由歌舞表演來感謝天神的賜予之外,族人們還要透過互相送禮,來表示友愛、互助的情誼。一般而言,部落裡的人會送禮送到黃昏為止,通常親戚互相贈送的禮物大致是藷、芋、小米或魚乾等。晚上家家戶戶大多會團聚共餐,餐後則有搗小米的活動。
召集搗小米的人會帶著一根木杵,最先由五、六個老人開始,按照年齡成隊繞臼而行,每人輪流上前舂粟。臼中小米舂爛後,會不時有人帶來新的小米加入臼中,此過程中並伴隨著祈求的歌聲,藉由歌聲和搗小米的儀式,為部落祈求來年的大豐收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
 
 
▌邵族-祖靈祭
每年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,邵族人開始舂杵音,揭開祖靈祭的序幕。
祖靈祭祭期的長短,與有無產生主祭有關,若無主祭,則長達一個月之久,在過了月半之後,年輕族人於白天工作,夜間才繼續歌舞為樂,而老年人則是整日都在飲酒作樂。

整個祭儀期間,分別有為八歲至十二歲孩童舉行的鑿齒儀式與蓋祖靈屋,是先生媽的專屬工作;祭移進行一半,須舉行甜酒祭祖靈的儀式,並將代表邵族最高祖靈的日月盾牌,供奉在祖靈屋內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
  
  
▌噶瑪蘭族-豐年祭
噶瑪蘭人主要在七月舉行豐年祭,由女巫師mtiu和男性長老先用酒、麻糬祭祀祖靈,再告知祖靈之後,由男性長老和女巫師領唱由噶瑪蘭族古調改編而成的歌謠,此時,男性耆老蹲坐在中間,年輕人則在一旁倒酒,其他人按年紀長幼排序牽手,男性在前,年輕女性、婦女隨後也都一起參加圍成一個圓圈,大家歌舞盡歡以後,結束整個儀式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
 
 
▌太魯閣族-感恩祭
太魯閣族-感恩祭.jpg 引用來源:原住民族委員會 太魯閣族感恩祭,祭典當日凌晨祭司舉行點火儀式、播種祈福儀式,再返回部落分送祭儀祈福過的種子,祭司與族人於祭台前,將豐收的農作物獻給祖靈,表達感恩與祈福,祭司誦唸完畢後會結合部落樂舞、織布文化展演及搗米、背簍接力、石板陷阱等競賽活動,展現太魯閣族農耕、狩獵、文面、織布等文化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
  
 
 
▌撒奇萊雅族-豐年祭
小米在收割的時候,就要編織山棕葉來綁小米穗,並準備糯米年糕、酒、檳榔放在門口,由神職人員分配給家中有成員傷亡的家庭,稱為patongi’。
patongi’之後,才開始舉行malaliki’,族人著正式服裝由頭目帶領進行祭祀,感謝創造之神Malataw 護佑農作收成。祭典最後以慶祝餐會paklang作為結束,也就是前往捕魚後,將魚獲搭配糯米飯進行的會餐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
 
 
▌撒奇萊雅族-火神祭
撒奇萊雅族-火神祭.jpg 引用來源:原住民族委員會 撒奇萊雅族為紀念1878年達固部灣戰役,抵抗清軍侵略而犧牲的族人,祭典程序以祖靈祭為架構,包含迎靈、娛靈、慰靈與送靈等步驟,由祭師率領祝禱司執行慰藉祖先,以火祭方式來重現達固部灣戰役族人抵抗、逃難及舊社毀滅的歷史情境,藉由族人參與,瞭解族群歷史。
火神祭共有34個流程,參與人員包括監祭者、主祭者、五色使者、總指揮、祭師、祝禱司及全體族人。  
火神祭是撒奇萊雅族唯一全族共同參與的祭典,每年的火神祭讓族人瞭解到撒奇萊雅族的族群歷史,並藉由祭儀讓祭師文化傳承下去,也讓更多人認識撒奇萊雅族的文化。   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 
  
 
▌賽德克族-年祭
賽德克族-年祭.jpg 引用來源:原住民族委員會 年祭是賽德克族很重要的祭典,族人會用最熟悉的狩獵方式及最簡單的狩獵工具進行儀式,祈求所有族人未來一年豐衣足食、沒有病痛,舉凡部落的老人、中年人與小孩都要參加這個祭典,是賽德克族目前唯一公開的祭典儀式。
賽德克族每年舉行一次年祭,指從舊的一年跨越到新一年的慶祝儀式,整個儀式過程包含年祭年祭和播種祭。

年祭:將祖靈或祖先的意志延續到子孫身上,持續進行彼此間的連結,主祭會於部落某一穀倉旁邊做石板的陷阱,以家族為單位透過陷阱一一進行祈求祖靈,新的一年家庭穀物、狩獵豐收、每位家人都健康順利。

播種祭:族人依序一家一家到祭場,大人小孩用竹子或樹枝來回撥弄底下的土及小米,並說著祈語,接著主祭帶小孩一起種植小米,在界線之處由主祭(老人)種植,中間則由小孩種植,種完則代表祭祀結束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 
 
 
 
▌拉阿魯哇族-聖貝祭
拉阿魯哇族聖貝祭.jpg 引用來源:原住民族委員會 相傳是拉阿魯哇族人曾與矮黑人共同居住,在拉阿魯哇族人離開祖居地時,矮黑人贈送珍貴的聖貝給拉阿魯哇族人,交代族人要虔誠的祭祀,逐漸發展成現今的祭典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 
 
 
▌卡那卡那富族-米貢祭

卡那卡那富族的傳統祭儀,分為以族為單位的米貢祭、獵祭、敵首祭;以氏族或家族為單位的河祭;以家庭為單位嬰兒祭及小米生長中各階段的祭儀。其中米貢祭在族群中最具民族代表性,也是最重要的祭儀,視為每年10月必辦的祭儀活動。

米貢祭準備期族人需採集芒草、山棕及其他草木等,祭典前一週男性會出門狩獵或捕魚,女性在家釀酒及製作米糕等食物。
儀式進行包括驅邪避凶、狩獵歸來、占夢選吉點燃塘火、懸掛新穗、呈獻祭品、吟唱思念、觸繩與蔾實、氏族交流及刺球締緣等。其中懸掛新穗因(Mikongu)的含意指「擺上懸掛」的動作,所以每個家屋會拿出一綑最飽滿的小米,由家屋家長把小米懸掛在家屋的主柱上,以示感恩及祈福,懸掛的小米將是來年用來播種的種子。
文字敘述引用於:原住民族委員會 
 
傳統文化值得被典藏與流傳,若有機會一定要去參加一下,現在的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已沒有以往嚴格,很多活動都會開放給一班民眾參加,深入並體驗原民文化的魅力。

 
想知道最新、最快的第一手演唱會資訊嗎?一起來聽LIVE吧(●°u°●)​ 」
⭐快來加入專屬社團⇨ 全台演唱會/音樂節/專場情報、交流站

跟著吃貨瑪莉吃喝體驗美食; 與不專業旅人一同分享旅行趣事與喜悅!




 
留言板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
給一個讚吧~^^
複製成功